导入数据...
好作风是抓出来的
时间:2022-05-17 10:54:25    来源:云南网(2022年4月20日)    编辑:胡琼之
    查看:5148

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推进作风革命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规定,针对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发出了强烈信号,表示了坚定态度。抓作风就是抓管理,作风转变才能实现效能提升。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战斗力。作风好了,党员干部就有了精气神,效率才能提高,效能才能提升,效益才能提高,好作风就是生产力。

抓作风要从“头”做起。好作风是带出来的。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群众看党员,党员看领导。明代政治家钱琦在《钱公良测语·规世》中讲过,“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作为管理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抓作风首先就要抓“关键少数”。“作风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打铁必须自身硬。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领导干部不仅在行政工作上要身先士卒当“头头”,在作风建设上也要以身作则当“头头”,“头头”就要有“头头”的样子,在工作上要先干一步,在作风纪律也要先行一步,带头才能带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加强作风教育,既要注重言教,也要注重身教,上级领导、一把手以身作则,身正行端,对下级或班子其他成员将会产生无形的示范作用,起到“上行下效”的目的。反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从“头”上作风漂浮、华而不实,必然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抓作风要从“心”开始。培根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思想是行动的动力和先导,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思和想都是“心”字底,做思想工作就是交心谈心,就是细心发现问题、用心化解矛盾、真心解决问题,以最大的诚心换人心、赢民心。我们每个人,谁家都难免有个家长里短的,都不可能不涉及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都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管理者,要学善于察言观色,留心干部职工的异常表现和反常举止,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多搞调查研究,多了解群众的困难,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推己及人,急下属之所急,想下属之所想,忧下属之所忧,说贴心话、暖心话,解揪心事、烦心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化下属,获得信任。解开了思想“疙瘩”,感受到的不仅是组织的关怀和领导的尊重,还能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干部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油然而生,自然就神清气爽,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状态也就上来了,也愿意为单位建设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才能为单位的发展献策献力,发光添彩。

抓作风要抓好学习。领导班子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研究什么工作就先学习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内容,带头学在先。干部职工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学习。《吕氏春秋》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法律法规就是准绳,规章制度就规矩。通过学习,才能知纪、明规、懂法,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知晓哪些是违规、哪些是违纪,清楚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开会前查一查、看一看,作风松散的人参没参加学习,纪律观念不强的人有没有到场,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那些人到了没有,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要抓学习效果,学习就要考试、就要检验。当然,考试不只是狭义上考试,也不局限于知识竞赛、闭卷考试等,是灵活的“考”、随机的“问”,就是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进行问答,谈心谈话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互动,开会时可以会前问或会上问,讨论相关问题可以现场问或互动,在工作中或部署相关工作时等相关场合都可以问一问、提一提。

抓作风要树立典型。坏的作风,就是一种政治上的传染病,甚至是瘟疫,“庸、懒、散”得不到整治,正气就得不到弘扬,正义就得不到彰显,就会像瘟疫一样泛滥成灾,就会产生“破窗效应”,进而影响整个单位的形象和战斗力,导致整个集体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精神萎靡、思想混乱。作为管理者,不管人、不理事就是严重的失职、渎职,坏的风气如果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必然是小人得志,不仅人管不好,事也就理不顺,还会发生“劣币淘汰良币”的问题。在管理实践中,既要抓正面典型,更要抓反面典型。“典型”地树立需要“接地气”,不求“高大全”,而应“真实精”,只要干部职工有突出的闪光点和优点,有值得学习推广的地方,就可以树为正面典型。对于工作中轻飘飘不落地、慢吞吞不走心、懒洋洋不干事的干部职工,就可作为反面典型,督促其及时改进不足。要切实把工作业绩优秀、作风良好、道德高尚、大家公认的干部职工推选出来,这样就能引起其他干部职工的共鸣,就能起到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这样就能点亮一片、带动一批,就能让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得到发扬光大。

抓作风要敢得罪人。“严是爱,松是害”,做管理,就是要敢抓敢管,不做“烂好人”。敢抓敢管就要不怕得罪人,决不能因碍于情面、怕得罪人而丧失党性,更不能拿原则做交易、用党性换人情 。管理者对下属的严格甚至苛刻,对下属的成长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如果遇到下属工作效率甚至态度不积极的时候,尤其是反复提醒无效的时候,采取必要的严格管理手段是极其有必要的。管理者在思想上,是绝对不能有不愿意管、不敢管和不想管的思维,否则,单位就会出现很多管理松散、秩序混乱的问题。和不良风气斗争,就要得罪人。得罪人不是不给下属面子,得罪人是告诉他哪些东西是错的?哪些需要立即纠正?对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的人员,该处理就处理,绝不手软,不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就会养痈成患。要勇于向歪风邪气亮剑,对于那些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该警告的警告,该处罚的处罚,要善于“唱黑脸”,要有一张“包公脸”。对不良风气不能选择性看不见,更不能因为面子或票数而放弃原则、丧失原则。党员干部还要利用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处理,绝不姑息党性不纯地在单位兴风作浪,绝不允许党员“潜水”和“隐身”,绝不纵容党员“佛系”和“躺平”。

抓作风要有“婆婆嘴”。抓作风建设就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作为管理者就要不怕人说“婆婆嘴”,管理者就是要有一张“婆婆嘴”,常念“紧箍咒”,见问题就说,遇歪风就纠,不停地纠、反复地说,这才是管理者的担当,领导干部更是如此。“好好先生”看似是顾及同事或下属面子,其实是在伤害他们的里子。不及时去“扫灰尘”“洗洗脸”,小洞就会酿成大洞,“小问题”也会诱发“大祸端”,“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说的就是这个理。发现问题及时说、当面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及时制止,马上纠正,尽管这样会引起当事人反感和尴尬,但对于其成长却是一剂良好的“预防针”,而且更有利于干部职工的成长。反复的问题要经常说、反复说。抓作风就是要“严”字当头、“细”处较真、“实”处用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说。会前要强调会场纪律,会中要监督会场秩序,会后要讲评会风。要不回避问题,该点名批评的点名批评,该整顿的整顿;安排工作要讲作风,总结工作也要讲作风。抓作风不能“风一阵、雨一阵”,绝不能虎头蛇尾,要时时讲、事事讲、天天讲、处处讲,要管早、管小,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只有这样才能把作风建设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