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不”的种种表现,针针见血,发人深省,给人猛击一掌的清醒,犹如生动的问题“画像”,既让一些干部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红脸出汗、深刻警醒,也让他们聚焦病灶、猛药去疴。
“振聋发聩的‘六个不’,来得辛辣、精准,提神醒脑、催人奋进。”
“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服务企业的工作做在企业最关键、最急迫、最要紧的地方和时候,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
这是一次坐不住、脸红心跳的会议。
2月7日,在安徽“新春第一会”——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上,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围绕“不作为、不担当、不进取、不务实、不守信、不知止”的“六个不”,深刻系统剖析了一些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积弊和病灶。
郑栅洁更是形象揭示了“六个不”的种种表现,针针见血,发人深省,给人猛击一掌的清醒,犹如生动的问题“画像”,既让一些干部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红脸出汗、深刻警醒,也让他们聚焦病灶、猛药去疴。
更重要的是,“新春第一会”不仅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作风建设已成为安徽统揽当前各项工作的一个“牛鼻子”,更让人看到了当下安徽改进工作作风的坚决态度。
为什么直指“六个不”?
很多人可能会问:作风建设本是一项常态化工作,为什么安徽要放在“新春第一会”上专门强调?
因为当下的安徽,“天时”“地利”都已具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
诸多政策红利,安徽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定位明显提升,赶超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
但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安徽最大省情。从0到1不易,从1到100更难,即使有再好的政策支持、区位条件,如果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再多的优势也会变成平庸,再多的机遇也会错失,而塑造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关键在干部,落实在作风。
正如安徽一位县委书记所说,“慢不起,等不得,坐不住”,强化作风建设,就是要在广大干部中凝聚起一股精气神。
为实现赶超发展,安徽推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亩均论英雄”等一揽子改革举措。这些新的手法、步法、打法,对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从安徽自身来看,当前区域竞争激烈,安徽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态势。
放眼身前,福建、湖南、上海等都实力强劲,安徽等不起。
回望身后,河北、北京等都不可小觑,安徽慢不得。
身处“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区域竞争态势中,安徽所有干部都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始终要在状态。
2021年12月,安徽省委组织部连续推出了干部新状态5篇系列评论,剖析现状、亮明标尺、树牢导向,一时火爆朋友圈,引发了安徽广大党员干部的大讨论和强烈反响。
干部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状态。如果积弊不根除,病灶不纠治,势必会错失发展机遇、丧失发展主动,从而影响到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徽一些干部仍然存在不在状态和工作作风问题。
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遇事层层请示汇报,动不动就说“上面没文件”“领导没讲过”“以前没干过”;有的搞“天桥把式”,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做好了,工作落实在口号上,决心停留在嘴巴上,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解决问题“推绕拖”,搞“击鼓传花”,批来批去、转来转去、议来议去,最后问题哪来哪去;有的爱惜羽毛、明哲保身、回避矛盾,不敢啃硬骨头、不愿接“烫手山芋”,遇到“沟沟坎坎”就打“退堂鼓”;有的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应景造势,热衷于搞一些有形式没内容、有声势没成效的工作;有的官味足、架子大,对上汇报一套,实际另搞一套;有的无视群众和企业利益,解决问题不及时,兑现政策不到位,办了一点小事就像做了多大“善事”。
一连串的精准“画像”,直指干部作风差距与不足,这些都是安徽实现跨越发展的“拦路虎”。
安徽新一届省委班子履新以来,“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没有市场”,“拉高标杆,扬长补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这些话语,不仅成为安徽干部挂在嘴边的“金句”,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安徽发展的生态环境。
越是攻坚克难的时候,越需要凝聚人心。从这一点看,安徽在这场“新春第一会”,直指“六个不”,可谓切中肯綮,打到靶点上。
一位与会人员说:“振聋发聩的‘六个不’,来得辛辣、精准,提神醒脑、催人奋进。”
为何聚焦“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抓作风、改作风,主体是干部,落脚在群众。干部作风好不好,还要看民意的晴雨表;营商环境优不优,要多听企业家怎么说。
在今天的“新春第一会”上,“一改两为五做到”迅速成为热词。具体是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做到对标对表,做到有求必应,做到真心真情,做到求真抓实,做到知敬畏守底线,目标所指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当下安徽干部的作风,正在发生新变。从安徽最近广泛开展的信访工作,就能明显感受得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层层推动的大行动。郑栅洁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信访的每件事项,对老百姓而言都是天大的事。”
2021年12月13日,郑栅洁在宿州调研期间,专程来到宿州市埇桥区信访局接待信访群众,他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并与当地负责同志现场研究解决办法,为全省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信访接访课。
在基层治理中,信访工作只是社会治理链条上的一环,抓好信访工作的意义,更在于从中发现群众工作的不足,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
郑栅洁接访后,安徽16地市先后在当地政府网上发布接访公示,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公开接待群众来访。
更进一步,安徽推动形成了省级领导带头接访、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开门接访、乡镇领导随时接访、村居干部上门走访的五级接访机制,全省上下形成了“面对面倾听诉求,实打实解决问题”的浓厚氛围。
安徽20位省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16个市和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公开下行接访,接待群众来访6944件;在安徽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2021年12月以来,全省市县党政领导接访下访3583批6435人次,同比分别上升43.2%和19.9%,全省信访总量下降8.9%。
“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把握住了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
如果说信访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干部的工作作风,那么营商环境就是一把尺子,检验着干部的工作效能。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会在哪里扎根生长。
2021年,在“双招双引”的强大“攻势”下,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全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7013个,实际到位资金16207.2亿元,同比增长14.9%。全省新建亿元以上项目512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07个,项目数同比增长21.5%。
但对标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安徽营商环境仍有一些短板和差距。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资源要素的流向是此消彼长、非均衡分布的,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就能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
在“新春第一会”上,郑栅洁强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是看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说得有多漂亮,而是要看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坚持问题导向、企业满意导向,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服务企业的工作做在企业最关键、最急迫、最要紧的地方和时候,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体谅和懂得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不易,多给他们力量和信心,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他们并肩面对挑战,与他们一同抢抓机会。”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作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的一句话,在省“两会”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引发了企业家的强烈共鸣。
这是安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鲜明态度:让企业家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
不做“旁观者”,争做“行动派”
不得不说,一些作风之弊,问题在下,根子实在上,表现在人,关键却是机制。
如果我们的考核指挥棒出现了问题,张口闭口问开了多少次会、发了几个文,不切实际地要求所谓全程留痕,那就会逼得下面穷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
群众最害怕、最反感的就是党委、政府做事“一阵风”,吹过之后烟消云散。如果任由坏风气卷土重来、肆意作乱,不仅前面的努力和心血前功尽弃,还会丢掉群众的信任。
安徽扫除“六个不”,绝不是“一阵风”。为确保作风建设落实到位,今天的大会明确:
一要树导向,既要科学考评、也要兑现奖惩。
二要建机制,既要解决问题、也要形成长效。
三要明责任,既要严肃问责、也要容错纠错。
四要抓典型,既要正面宣传、也要反面警示。
就在2月7日上午“新春第一会”一开完,下午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同步出台了《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的意见》,并批准了《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2版)》。
与会不少企业家表示,这两份文件可谓诚意满满,“含金量”十足,既设定了“路线图”“任务书”,又划定了“红线”“底线”,反映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的决心信心。
安徽更是发布了营商环境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十严禁”和“十做到”,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既是对各级各有关方面以及所有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市场主体和社会的郑重承诺。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以“一阵风”的突击心态来抓作风建设,就无法形成推动作风建设的合力,作风建设的动力就会逐渐枯竭。
事实上,很多干部并不想做问题的“旁观者”,也并非缺乏直面问题的决心,而是受限于思想观念和惯性思维,限制了干部工作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干部创造了最好的课堂。在与沪苏浙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互动中,学习沪苏浙干事的拼劲中,安徽干部开拓了眼界,刷新了思维,更增添了自信。
“既要善于从别人走过的路中学习经验,也要敢于从没有路的地方闯出新路”,“要让越来越多的不能变成可能,让越来越多的潜力变成能力。”
有想干事的信念、能干事的思路、干成事的本领,这样的干部作风,将是影响未来安徽发展速度与高度的重要支撑。
20天前的2022年安徽省“两会”上,不仅部署了重点工作和行动计划,还首次提出了安徽将迎来新的绽放。
但安徽怎样才能迎来新的绽放?首要是干部切实增强“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责任心,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国一流的坐标系中去衡量,敢于和全国比、同发达地区比,敢于挑战先进、跟高手过招。
正所谓“改革的号角吹向哪,哪里就是干部前进的方向;改革的旗帜插在哪,哪里就是干部奋斗的战场。”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要旗帜鲜明地向不担当作为者“亮剑”,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据悉,“新春第一会”后,将有“1+2+N”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出台,打出一套新的“组合拳”,对勇挑重担、实绩突出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做到让吃苦者“吃香”,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没有市场。
安徽新的绽放,需要每一名干部都要状态提起来、标杆立起来、劲头鼓起来、本领强起来、作风实起来,做一名实干的行动派!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